来源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6个字成语大全好听的)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三顾茅庐、负荆请罪、亡羊补牢、滥竽充数、掩耳盗铃。
1、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2、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好听的六字成语?

谢邀,列举吧。

六字成语,指六个字为一条成语。而嵌汉字六的,如六神无主,吆五喝六,六六大顺等,字数上没达到要求。以下:

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此一时彼一时

③万变不离其宗

④道不同不相谋

⑤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成语之林,从2字式到多字式,来源有典故/寓言故事/俗语等,算是五花八门了。比翼,推敲,破天荒,马前卒,“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欲速则不达,等等,够研讨一辈子呢。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1、围魏救赵

历史: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

读音:wéiwèijiùzhào

意思: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2、风声鹤唳

历史: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

读音:fēngshēnghèlì

意思: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初一上册历史书中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指鹿为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图穷匕见、悬梁刺股、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等等。

简短的历史成语小故事

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画饼充饥: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九牛一毛、不可救药、东施效颦、马革裹尸、开卷有益、神经过敏、一鸣惊人、一字千金、多多益善、狐假虎威、不名一钱、余音绕梁、退避三舍、三顾茅庐、叶公好龙、约法三章、天衣无缝、纸上谈兵、买椟还珠、老马识途、暗渡陈仓、草船借箭、盲人摸象、门庭若市、不寒而栗、一叶障目、专心致志、精忠报国、大获全胜、入木三分、指鹿为马、有志之士、乘风破浪、势如破竹、杯弓蛇影、夜郎自大、上下其手、三令五申、井底之蛙、以少胜多、高山流水。

历史故事成语

1、完璧归赵(wánbìguīzhào)释义: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2、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4、毛遂自荐(máosuìzìjiàn)释义: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1、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2、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3、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4、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历史故事富言故事祌话故事的成语

1、精卫填海。

2、八仙过海。

3、夸父追日。

4、开天辟地。

5、愚公移山。

6、火眼金晴。

7、嫦娥奔月。

8、牛郎织女。

9、精忠报国。

10、凿壁偷光。

11、入木三分。

12、三顾茅庐。

历史故事成语解释

完璧归赵: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玉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历史成语故事相关人物都有哪些

1、破釜沉舟——项羽;

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3、退辟三舍——晋文公;

4、问鼎中原——楚庄王;

5、围魏救赵——孙膑;

6、纸上谈兵——赵括;

7、作法自毙——商鞅;

8、投笔从戎——班超;

9、三顾茅庐——刘备;

10、东窗事发——秦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