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最早的碉楼“迎龙楼”(摄 影 梁锦明)
乡间的碉楼(摄影 梁锦明)
广东开平市马冈镇小视频欣赏(视频提供 梁锦明)
马冈镇官堂村民俗活动视频欣赏(视频提供 梁锦明)本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广东女人》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就是取材于这个小村庄(大部分素材)。
梁氏宗亲大会视频欣赏(视频提供 梁锦明)
写在前面的话
此微信曾编发过文字版,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广东民俗的魅力,特别编发视频版。广东开平的碉楼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的乡间民风淳朴,那充满异国情调的小村庄如诗如画,宛如人间仙境一般。
碉楼与小镇
大概是几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碉楼。当时,我跟开平文化馆的陈顺文馆长联系,跟他说我想到开平看看,陈馆长热情地说欢迎我去。我和朋友驱车到了开平,陈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专门派了阿南、阿凤和另外一位文化馆办公室的老师陪着我们到处走走。
我到开平走走,其实是想体验一下生活,因为前几年,我着手写广东女人三部曲的长篇小说,已经出版了两部,第三部我就想写碉楼。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那里的碉楼闻名遐迩。开平的许多小村庄里,那一座座形态各异、具有异国情调的碉楼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碉楼也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乡间的碉楼 (摄 影 梁锦明)
那次开平之行,三位老师陪着我们走了一些有特色的村庄:自力村、立园、赤坎镇……还有几个记不得名字的小村庄。
自力村是开平碉楼群的主要村庄,我第一次去自力村,只是在那里转了一圈,本想找当地的村民聊聊天,但问了几个村民都没有收获。自力村这个小村庄远近闻名,来开平旅游的人都会到那里看看,因为那里还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外景地,在拍摄过该部电影的那间碉楼里还常年播放着电影的录像。
走过了自力村之后,我们又到一个小村庄去看。车子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颠颠簸簸地走了一段路,我们来到了村口。我们下车走进村子,整个村子空空荡荡的,看不见一个人影。我们顺着小路往前走,看到前面有一个池塘,池塘边种着几棵果树。在池塘的正前方有一座四方形的高大建筑,随行的阿南告诉我,那座高大的建筑就是碉楼。碉楼分为两种,一种是住人的,由个人出资建造;一种是不住人,由全村的人共同集资建造。住人和不住人的碉楼都有防御的功能,不住人的碉楼一般都是村子里的人用来防御。
自力村的碉楼 (摄 影 梁锦明)
旧时的开平乡村匪患猖獗,村民为了安全,全村人会集资建造碉楼,碰到匪患的时候,大家就跑到碉楼里躲避。阿南还告诉我,刚才我们看到的那座碉楼是不住人的,就是这个村子的人集资建造的。这个村庄已经很少有人居住,大部分房子都闲置着,现在村里只有几户人家。
我们顺着村子的小路继续走着,村子里很安静。平时我们常在农村里看到的那种狗吠嘈杂的景象在这里都没有看到,走过一座座闲置的房屋,看到破旧的大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铁锁。我好像听到了一种沧桑的声音,好像看到多年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人们那不舍的眼神。毕竟故土难离呀,我无法想象当年那么多人是怎样含泪锁上自家老屋的木门,一步三回头的走向陌生的异乡……我在那扇破旧的大门前站了一会儿,感觉心里有一种酸楚,有一种惆怅。
自力村的碉楼(摄影 梁锦明)电影《让子弹飞》的拍摄地
自力村的碉楼(摄 影 梁锦明)
走了几个村庄之后,我们又驱车到了赤坎镇。赤坎镇是一个美丽的小镇,我第一眼看到她,就被她童话般的景色所吸引。
赤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赤坎镇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围,潭江穿城而过,岸边建有一排排的骑楼。那天,我们在江边边走边看,看到一家前门用草装饰的小客栈,我本来想进去看一下,但又担心让其他人等我,就没有开口。
我们沿着江边走着,一排排的骑楼里是一家家的商铺。看到一家卖古玩的商铺,我走了进去,这时,一个中年模样的男人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我和男人聊了几句,他说那个商铺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的,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中年男人还说,那条街上的商铺大部分都是有一些年头了,每家的生意都还不错。
赤坎古镇的码头(摄 影 梁锦明)本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广东女人》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的部分素材取自于这个美丽的小镇。
赤坎古镇的河道(摄 影 梁锦明)
岸边还有一些卖小吃的摊贩,看到我们过来,就大声地吆喝起来。我看到小贩吆喝的样子很有意思,就跟他买了一些小吃。小贩笑嘻嘻地帮我称着小吃,嘴上还不停地吆喝几句。
小贩把我要的小吃用纸包好,递给我说:“我们这里的小吃很好吃,你吃过之后还会回头买的。”我笑了笑没有说什么。我们都尝了买来的小吃,没有感觉什么特别,只是觉得甜甜的腻腻的。
那天,走进了赤坎小镇之后,我跟阿南说能不能帮我找一家当地的农家,让我去跟他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想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后来,阿南告诉我,当地的老百姓一般不喜欢陌生人去他们家住,所以,我去住在当地居民家体验生活的想法没有实现。
赤坎古镇跨河的小桥(摄 影 梁锦明)
赤坎古镇的商业街(摄 影 梁锦明)
几年后,我又再次去自力村采访。这次还算运气好,我们见到了生活在自力村的人。那天,一直陪着我采访的梁锦明老师听我说想再到自力村看看,他马上联系了当地的管理人员,我们驱车来到自力村的时候,当地的管理人员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
经过当地管理人员的引见,我们见到了曾做过自力村村长的方洪植老人,老人当时正在地里劳作,听我们说明来意,老人收起锄头,热情地带我们到一栋楼房前,在楼房前,方叔让我们坐在小凳子上,他自己就坐在一块房前的石板上跟我们交谈。方叔是自力村本地人,他1939年出生,今年已经75岁了。那天,他穿着一件有些陈旧的蓝色毛衣,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蓝色的拖鞋,脚趾头上还粘着一些土,也许是刚才在地里劳作时粘上的。
赤坎古镇一景(摄 影 梁锦明)
赤坎古镇的民居(摄 影 梁锦明)
方叔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方叔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开平的中学念过书,一直念到高中毕业。那些年,念书念到高中毕业的人就算是知识分子了,本来方叔有机会到外面做老师的,但他说自己不想出去工作,就回家娶妻生子,在这个小村庄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
方叔指着前面一栋土黄色显得破旧的碉楼说,那栋碉楼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有了,村里最早的一栋碉楼建于1917年,是那些到南洋谋生的人赚钱回来修建的,在自力村,现存的碉楼有15栋,有的还有人居住,有的已经没有人居住了。
自力村以前很穷,很多人都外出谋生,大部分都到美国和加拿大谋生,很多人出去之后就没有再回来过,现在的自力村只有47户150多人。方叔说他的孩子都外出工作去了,只有他和老伴还留在这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环境变好了,每年都有一些收入,生活也不用愁。
自力村的碉楼群 (摄 影 梁锦明)
乡间的碉楼(摄影 梁锦明)
方叔家门前放着一个铁制的小架子,上面放着一个竹编的小筛子,小筛子上放着一些金红色的红薯干,前方是一块很大的地,上面种着一些油菜,刚刚长出绿油油的小苗。方叔笑着说:“这块地原来是种稻谷的,一年可以收两次,后来,申遗成功了,这块地就改种了油菜,每年油菜花开的季节,很多人都到这里来观光呢,到油菜花开了,你再来看看,很好看的。”听了方叔的话,我笑着点点头。
我们正在交谈的时候,一个弯着腰的老年女人从旁边走了过来,那女人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黑色的裤子,手上拿着一把绿色的伞,也许是年老的缘故,女人把伞当拐杖拄着。女人走上前来,用手翻了翻小筛子上的红薯干。方叔看了看女人说:“她是我老婆。”我忙让老人坐下,想跟她一起谈谈。老人就在方叔身边坐下了,夫妻俩和我们交谈起来。我本来想问问老人的姓名,因为我采风碰到很多人,准备将来出书的时候感谢一下这些热心人,所以,我每碰到一个采风对象都要记录下他们的名字。
乡间的碉楼(摄影 梁锦明)
官堂村的大口井(摄影 梁锦明)
官堂村的文昌阁(摄影 梁锦明)
官堂村的大祠堂(摄影 梁锦明)
但那天方叔的老伴说她不愿意跟别人说她的姓名,只有方叔把他的名字告诉了我,我也尊重方叔老伴的习惯,没有再问她的姓名。
老人跟我说她是从外村嫁到这里来的,当年,她跟方叔结婚虽然没有什么太多的仪式,是坐着一顶小小的花轿来的。“就是从那条路上抬过来的。”老人用手指了指前面的小路说。两位老人边回忆边讲,一直讲到太阳落山。
开平的碉楼和小镇的美,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了,我想我会把这些美景都写进我的第三部写广东的长篇小说里。
摄影 梁锦明
摄影 梁锦明
马冈镇的美食节(摄影 梁锦明)
后记:本文摘自娜朵著《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一书,标题有改动,内容有部分增加。开平的碉楼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那充满异国情调的小村庄如诗如画,宛如人间仙境一般。我到开平采风了四年,有很多难忘的故事,因为有了开平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才让我创作完成了广东女人三部曲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的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 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拉祜族文化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探寻匪巢
【朵朵随笔】赤坎的故事
【朵朵随笔】走进尘封的岁月
【朵朵随笔】古老的村庄——官堂村(新编视频版)
【朵朵随笔】碉楼与小镇(文字版)